牵正散

经典处方 huatuo 1023浏览

牵正散,中医方剂名。为治风剂,具有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之功效。主治风中头面经络。口眼喁斜,或面肌抽动,舌淡红,苔白。临床常用于治疗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属于风痰阻络者。

分    类:治风剂-疏散外风

功    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    治:风中头面经络

出    处:《杨氏家藏方》

牵正散歌诀

牵正散是《杨家方》,全蝎僵蚕白附襄,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歪斜疗效彰。[1] 

牵正散组成

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牵正散用量

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并生用。

牵正散用法

共为细末,每次服3g,日服2-3次,温酒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牵正散功用

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牵正散主治

风中头面经络。口眼喁斜,或面肌抽动,舌淡红,苔白。

牵正散方义

本方所治之证,为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邪引动内蓄之痰浊,风痰阻于头面经络,经隧不利,筋肉失养,则弛缓不用;无邪之处,气血运行通畅,筋肉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故口眼喁斜。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方中白附子辛温燥烈,入阳明经而走头面,以祛风化痰,尤其善散头面之风为君。全蝎、僵蚕均能祛风止痉,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且能化痰,合用既助君药祛风化痰之力,又能通络止痉,共为臣药。用热酒调服,以助宣通血脉,并能引药入络,直达病所,以为佐使。

牵正散配伍特点

药虽三味,合而用之,力专而效著。风邪得散,痰浊得化,经络通畅,则喁斜之口眼得以复正,是名“牵正”。

牵正散运用

本方是治疗风痰阻于头面经络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卒然口眼喁斜,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

牵正散加减化裁

初起风邪重者,宜加羌活、防风、白芷等以辛散风邪;病久不愈者,酌加蜈蚣、地龙、天麻、桃仁、红花等搜风化瘀通络。

牵正散禁忌

若属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之口眼喁斜、半身不遂,不宜使用。方中白附子和全蝎有一定的毒性,用量宜慎。

牵正散附注

牵正散附方

止痉散

牵正散组成

全蝎、蜈蚣。

牵正散功用

祛风镇痉,通络止痛。

牵正散主治

乙脑抽搐不止。

牵正散出处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治疗法》

牵正散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止痉散与牵正散比较,减白附子、僵蚕而增蜈蚣。蜈蚣辛温有毒,性善走窜,截风定搐,为祛风止痉之要药,与全蝎相配,则止痉之效更显,宜于肝风内动之抽搐痉厥;而牵正散则祛风化痰之力较著,宜于风痰阻络之口眼喁斜。

牵正散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杨氏家藏方》卷1:“治口眼喁斜。”[2]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夫中风口眼喁斜一证,《金匮》有言‘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数语,尤注谓其受邪之处,经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是以左喁者,邪反在右;右喁者,邪反在左也。然足阳明之脉,夹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外眦。则中风一证,无不皆自三阳而来,然二气贯于一身,不必分左血右气。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缘人之禀赋各有所偏,于是左右不能两协其平,偏弊相仍,外邪乘袭而病作矣。此方所治口眼喁斜无他证者,其为风邪在经而无表里之证可知。故以全蝎色青善走者,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白附之辛散,能治头面之风;僵蚕之清虚,能解络中之风。三者皆治风之专药。用酒调服,以行其经。所谓同气相求,衰之以属也。”[3] 

[4] 

参考资料

  • 1.  汪昂.《汤头歌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9月
  • 2.  杨倓 .《杨氏家藏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年6月
  • 3.  张秉成.《成方便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3月
  • 4.  邓中甲.《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9月

转载请注明:华佗中医大师博客 » 牵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