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建中汤

经典处方 huatuo 1502浏览

大建中汤,中医方剂名。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效。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功    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    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

分    类:温里剂-温中祛寒

出    处:《金匮要略》

大建中汤歌诀

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1] 

大建中汤组成

蜀椒、干姜、人参。

大建中汤用量

蜀椒3克,干姜12克,人参6克。

大建中汤用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内饴糖(30克),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大建中汤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大建中汤主治

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大建中汤方义

本证多由中阳衰弱,阴寒内盛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为主。寒性收引,阴寒内盛,阳失温煦,故心胸中大寒,拘急作痛,甚则上冲皮起有头足,手不可触近。中寒内盛,胃失和降,故呕而不能食。方中蜀椒温脾胃,助命火,散寒止痛,为君药。以辛热之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蜀椒散寒之力;饴糖温补中虚,缓急止痛,助蜀椒止痛之功,共为臣药。人参补脾益气,配合饴糖重建中脏,为佐药。

大建中汤运用

本方用于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临床应用以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为辨证要点。

大建中汤加减化裁

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胶;便精遗泄者,加龙骨;怔忡者,加茯神。

大建中汤禁忌

本方辛甘温热之性较强,素体阴虚者慎用,寒凝气滞者亦不宜应用。

大建中汤附注

大建中汤附方 黄芪建中汤

组成 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黄芪。

用量 黄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

功用 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 阴阳气血俱虚证。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盗汗。

出处《金匮要略》

大建中汤附方 当归建中汤

组成 当归、桂心、甘草、芍药、生姜、大枣。

用量 当归12g,桂心9g,大枣12枚,甘草6g,芍药18g,生姜 9g。

功用 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 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疼痛不已,或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者。

大建中汤附方 小建中汤

组成 饴糖、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大建中汤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四方均属温中补虚之剂。小建中汤倍用芍药,益于阳虚而营阴亦有不足之证。黄芪建中汤是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当归建中汤偏重于和血止痛。大建中汤补虚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且有降逆止呕作用,用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腹痛呕逆。

大建中汤重要文献摘要

1、《金匮要略释义》:“<本草经>谓蜀椒主邪气,温中,逐痹痛,下气。夫大寒乃邪气也。心胸中大寒痛,呕而不能食,法当温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又宜下气,故舍蜀椒莫与,从而可知中不受温,痛痹之不必下气者,则非蜀椒所宜矣。干姜亦温中之品,此证沉寒痼冷之在中者,性动而猖,其势向上,因用蜀椒复佐以干姜,镇以静而抑之使平。有谓附子驱寒止痛,何以舍而不用?曰:夫向上者,阴中有阳,实中有虚,何则?呕为实而有火之证,呕而不能饮食,中气大伤,自不得以附子攻也。爱用人参、饴糖补其虚乏。方名大建中汤者,宜矣。”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蜀椒辛热,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肾命补火;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人参甘温,大补脾肺之气;饴糖甘能补土,缓可和中。盖人之一身,以中气为主,用辛辣甘热之药,温健其中脏,以大祛下焦之阴,而复其上焦之阳也。”

3、《医方论》:“非人参不能大补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气,故曰大建中。又有饴糖之甘缓以杀姜、椒之辛燥。非圣于医者,不辨有此。”[2] 

[3] 

参考资料

  • 1.  汪昂(清).《汤头歌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 2.  吴昆(明).《医方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 3.  邓中甲.《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9月

转载请注明:华佗中医大师博客 » 大建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