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

经典处方 huatuo 1813浏览

甘草泻心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益气和胃,消痞止呕之功效。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

名    称:甘草泻心汤

出    处:《伤寒论》

组    成: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

功    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主    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

甘草泻心汤歌诀

下余痞作腹雷鸣,甘四姜芩三两平;一两黄连半升夏,枣枚十二擘同烹。

甘草泻心汤组成

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

甘草泻心汤用法用量

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甘草泻心汤功用

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甘草泻心汤主治

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

甘草泻心汤方义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用量而成。甘草为君药,以补中缓急,使胃虚得补,急利得缓,余药仍和胃消痞。本方无人参,当属传抄脱漏。

甘草泻心汤运用

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弱,中焦升降失司,气机痞塞而症见心下痞硬胀满,腹中雷鸣,下利至甚,水谷不化等表现的消化系统疾病。

甘草泻心汤附方

名称:黄连泻心汤

组成:大黄、黄连

用法: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纹去滓,分温再服

主治:心下痞,按之满,其脉关上浮者

出处:《伤寒论》

名称:黄连泻心汤

组成:甘草、黄连、干姜、半夏、木通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大枣二枚,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一日三四次

主治:伤寒中风下之后,日数多,腹中雷鸣,心下痞坚而满,干呕而烦,非是结热,是胃中虚气上逆

出处:《圣惠》卷十

甘草泻心汤重要文献摘要

1、《金匮玉函经二注》:狐惑病谓蚀上下也,虫生于湿热败气瘀血之中,其来渐矣,遇极乃发,非若伤寒一日而暴病者也。病发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欠安者,皆五脏久受湿热,伤其阴精,卫不内入,神不内宁故也。更不欲食,恶闻食臭者,仓廪之府伤也。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者,由五脏不足,更为衰旺,迭见其色也。其虫者,从湿热之极所发之处而蚀之,蚀上部者内损心肺,外伤咽喉。肺者气之主,咽喉声音之户,由是其声嘎矣。故用甘草泻心汤主之,治其湿热,分利其阴阳,而黄连非惟治心脾热也,而亦治虫。

2、《金匮要略心典》:盖虽虫病,而能使人惑乱而狐疑,故名曰狐惑。徐氏日,蚀于喉为惑,谓热淫与上,如惑乱之气感而生蜮;蚀于阴为狐,谓热淫于下,柔害而幽隐,如狐性之阴也。蚀于上部,即蚀于喉之谓,故声嘎;蚀于下部,即蚀于阴之谓,阴内属于肝,而咽门为肝胆之候(出《备急千金要方》),病自下而冲上,则咽干也。至生虫之由,则赵氏所谓湿热停久,蒸腐气血而成瘀浊,于是风化所腐面成虫者当矣。甘草泻心,不特使中气运而湿热自化,抑亦苦辛杂用,足胜杀虫之任。

转载请注明:华佗中医大师博客 » 甘草泻心汤